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投稿

《访琴记》北大耕读社参访古琴名家杨青先生

2017-12-15 20:05| 发布者: 管理员| 查看: 2162| 评论: 0

摘要: 《访琴记》文|徐佳希 今天天气阴沉沉,但是心情明朗清新。 和佳轩、兰兰、宸亦等,在萧娟姐的引荐下去拜访古琴大师杨青先生。这之前,我找到杨青老师的简介、采访视频,传给大家。60分钟的视频,多处让我感动不已 ...

《访琴记》

文|徐佳希


     今天天气阴沉沉,但是心情明朗清新。


     和佳轩、兰兰、宸亦等,在萧娟姐的引荐下去拜访古琴大师杨青先生。这之前,我找到杨青老师的简介、采访视频,传给大家。60分钟的视频,多处让我感动不已,宸亦更是动容落泪。杨青老师打破琴界“只有成年人才能学古琴”的不成文的规定,坚持教儿童古琴,只因那一个热切的瞩望: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礼则国礼,少年乐则国乐。老师在用自己的全部心血培育着这个民族的礼乐幼苗。而我大概也正因不知,想象着,儿童天性纯然、灵性未泯,与古琴这一天籁之器,大概也正相得益彰吧。

       还有一个故事:杨青老师的学生中,有一对聋哑姐妹,她们有一个好父亲,父亲从不让女儿学手语,而让她们读唇语;在父亲的陪伴下,姐妹俩在杨青老师处学古琴。几年下来,姐妹俩与古琴成为莫逆之交,尤其让人惊叹的是,二人曾数次取得古琴赛的金奖,而评委们事后才知道,这是一对聋哑姐妹。这个故事真是令我震撼,我难以想象,在一个无声的世界里,她们坚持学琴、进而痴迷的动力,究竟是什么。


       和杨青老师相谈甚欢。老师的很多观点和人生态度,与我们不谋而合。老师强调,音乐构成了古典中国人的完整的生活方式,乐教是理解中国文化的很重要的部分。“礼胜则离”,必须有“乐”来配合。“乐”能让人真诚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让每个人获得一种可贵的自由。正巧,前一晚我在和师门师兄们讨论《荀子》中的《礼论》、《乐论》两篇,感佩于中华礼乐文明的博厚与先人制礼作乐的深心、远虑。可惜的是,如今高校里学习传统文化,唯以学术是瞻,一个能长篇大论讲礼讲乐的人,实际生活可能丝毫不去理会礼乐。杨青老师说:“为往圣继绝学,在我心里,乐教就是绝学啊!”我想起了楼先生创办国艺苑的初衷,以及这几年先生对我们的教导。先生常说:希望大家多关注和体会生活中的艺术和智慧,而不仅仅是书本上的道理。书本上的道理要与人的真实生活连接起来,在艺术与生活中体会实践“理”,让它活泼泼地呈现,仁者所见略同。


      杨青老师不唯琴艺高超,琵琶、阮、吉他等乐器也非常拿手,更难能可贵是,老师不仅把古琴艺术当成自我修养的朋友,而且一直努力让更多人体会到古琴的魅力。他做了许多古琴艺术与传统文化经典结合的工作,如古琴与《诗经》、《红楼梦》的结合,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古琴,杨老师编写了许多古琴教材,最近又在编成针对外国人的古琴教材,细致地向外国人展示中国的古琴文化。


     末了,老师为我们演奏一曲《枉凝眉》,杜甫的《客至》,还有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老师提到,古人的生活与音乐是分不开的,迎接朋友来临可以弹唱《客至》,送别朋友可以弹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有了音乐,我们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会变得更有意蕴。


       我想起了老师对古琴的比喻:古琴于他,是母亲,是一个有着四千年岁月的母亲,古老,深沉,时刻陪伴和滋养着他。我希望有一天,我也能如此自如地用古琴来表达我心对于红楼、古诗词、古老的文化,以及人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

        

       回来的路上,天空下起小雨,宸亦的车里放着一首首古琴曲,我和兰兰、米媛,跟着轻轻哼唱着。我一面感到安宁与幸福,一面又感到遗憾:何德何能,值遇如此之多的良师益友,且与古琴结缘,而我的朋友们、师弟师妹们、亲人们,有多少人需要这样陶冶身心的美妙艺术,但是无此机缘。


       来时的车上,萧娟姐问我们一个问题:“无我和自我,何解?”佳轩的回答令我非常赞赏:“这是一对相表里的概念,只有无我,才能真正成就自我。”所以,我坚定地相信:功不唐捐。佛陀将自己奉献给了众生,最终,佛陀成佛了;孔子将自己奉献给了天下,最终,孔子成为圣人了。我想杨青老师的不懈努力就是对我们关于“无我”的言传身教。斯文不坠。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