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古琴文化的延伸魅力!

[复制链接]
查看2886 | 回复0 | 2024-3-6 20: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95bdfc92d1bb1b2c759acc4e57854205.jpg

古琴文化在中国文明史上已经延续千年之久,纵观古琴文化发展的历史,可以窥见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盛衰荣辱,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从有文之前的远古传说,出土文物到有文之后的历史哲学宗教政治教育绘画建筑文学诗歌小说戏剧等几乎都离不开古琴。

古琴与天文、历法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生活的国家之一,农业生产要求有准确的季节时令,这就促进了古代天文知识的发展,《尚书》、《诗经》、《春秋》、《左传》都有关于星象和日食、月食的记载,古代“五行”观念就源于金木水火土这五个最早实际观察到的行星,古琴定弦按五声音阶就是与“五行(星)”相配合的。

古琴与剑

琴与剑在我国一直是文武两端的象征,“剑胆琴心”这一常成语素是作为一个人品格修养的对象而存在的,也是评价一个人性情的尺度。弹琴者欲壮其气,必舞剑,或观剑舞;有文化的剑客必喜琴或自奏鸣琴。这是一个以古琴曲为核心设计的剑舞,展现了文学与武术:音乐与舞蹈:琴与剑的艺术融合。

138516c7f66602aeb93da440b6ca52d2.jpg

古琴与诗歌

诗的诞生是和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墨子说:“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弦诗三百。”由此可见,《诗经》之风雅颂,皆能入其乐。以后有些文人诗以读书吟咏为主,不需要引吭演唱,却又必须具备音韵、节奏之美,所以古典诗词讲究格律。就其起源而言,诗歌,音乐与舞蹈在远古社会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共同构成原始图腾崇拜与巫术仪式中最基本的部分。

历来诗人和琴人有着广泛的联系,有的交往非常密切,许多诗歌写的就是诗人与琴人之间的情谊。如高适在送别著名琴人董庭兰的诗《别董大》中就有“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唐代很多诗人能够弹奏七弦琴,从许多专门为某道士、某山人、某尊师、某处士等人弹琴而写的诗歌中可以看出。著名诗人李白的诗作中提到的琴师有蜀僧睿、岫师、卢子顺等;元稹的诗作中提到的琴人有柔子、庚及之,姜宜和他的妻子等。这些诗歌中描写到的琴人各有特色,有业余的、也有专业的,所弹奏的琴曲艺术风格各有千秋。专业的琴人在唐诗中有董庭兰、杜山人、姜宜、颖师等。从这些描写古琴艺术的诗歌中,我们看到古琴在唐代文化生活中已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全唐诗中有不少反映琴曲艺术的作品。有些诗人对古琴非常爱好,经常弹琴自娱 ,有的自创琴曲,一抒已怀。初唐的王绩,盛唐时期的王维、李白、李颀,中晚唐的韩愈、白居易、温庭筠,以及此后历代文学家如欧阳修、苏轼、姜夔、李挚、张岱等,对古琴曲有深刻的理解和体悟,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一些生动的描写和精辟的评论。这些关于古琴的诗歌篇章,可供我们了解琴曲艺术的成就和在当时社会的影响。

93499a2033113431d1fa66f90f226239.jpg

古琴与散文

古琴曲有一个显着特征就是它颇有自由感,这种自由感与文学作品散文体句法相类似,两者均追求自由感驰聘下的内在韵律与律动,追求自由感律动下的齐整与统一之美。古琴何以能卓然区别于其他乐种?这主要与古琴中所隐含的文化传统,哲学理念等相关。在传统与起源方面,古琴并非最追求听觉意义之美的乐器,它是一种天地宇宙,万物自然,人神世界之冥想。古琴的喜与悲更是充满了形而上思考的价值,它们都是现实生活自身之外的东西。

当然古琴音乐的“散”与“自由”是相对的,古琴曲还是有节奏律动和规律的。弹琴指法本身就有节律作用,含有时值逗顿的区别。无论是就道德伦理层面,还是就个人自娱的层面,古琴都在自身的艺术形式中追求思考和超越。古琴的风格并非单一,是丰富多彩的。在这方面可以与我国传统文学作品相类比。从先秦诸子散文到两汉辞赋,从唐宋八大家到明清小说,历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中,有关古琴和古琴音乐艺术的文学论述可谓数不胜数。

有些文学家自身就是著名的琴家,不但能对琴曲艺术评点得失,(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妙玉之口评论林黛玉弹琴时的心理状态),而且可以自度曲目,为琴坛增加亮色,如司马相如、蔡邕、嵇康、苏轼、姜夔等。文学家的事迹和他们文学作品里的玄思和意境,人物形象和崇高的思想品质又为琴曲艺术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著名琴曲《离骚》就来自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作家屈原同名诗作《离骚》。又如琴曲《正气歌》就来自民族英雄、状元宰相文天祥。

古琴与绘画

经过现代物理学家和心理学家的深入研究,他们发现音乐的声波和视觉色彩的光波都是特定频率的振动现象。可听性声音的频率范围是每秒16~40000赫兹,而可视性光波的频率范围则是每秒450~780兆。大科学家牛顿还用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来比喻音乐的七种音。音乐和绘画艺术之间存在着自然的共同之处。

中国的绘画艺术以直觉的方式来感觉色彩的万千变化,西方绘画刻意追求光学、几何学和物理性的表现。同样,中西方的音乐艺术也是如此。西方音乐在音色方面更加重视物理方面的价值,以及心理上的相似性联想。如低音给人以黑暗、沉郁之感,相对较高的音则令人觉得有光明、朗丽之感。中国音乐对于音、调的认识主要表现为一种情感和直觉体验。如元代六宫11调的“宫商声情”之说,即把每一宫调与各种情感感受联系对应,如“仙吕宫”“清新绵渺”、“南吕宫”“感慨伤悲”,“黄钟宫”“富贵缠绵”等。

中国音乐与绘画都不是单纯追求音响或色彩,而是赋予音响和色彩以情感。音乐以声情为主,音响为辅,绘画以墨为主,色为辅。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与民族音乐有着天然内在的生命联系,有共同的文化哲学基础。古琴是文人化的音乐,与宋元之际文人画息息相通,追求的是清远、高远、旷远,在简约、静谧中获得丰富的生命,都希图与天地自然相通,与政务人伦相协,求得人生境界的大智慧。古人追求忘情于山水的精神境界,于是用笔触来描画。如琴、画并优的宗炳尝卧观山水之趣,澄怀观道,与琴为伴。他的《画山水序》即是一篇完整的富有哲理的山水画论。与他的琴艺思维相一致。

中国山水画与七弦琴在审美倾向上精神气质相通相合,可谓水乳交融,如在观赏元人山水画时,聆听古琴曲《高山流水》或《潇湘水云》,在清远淡雅的琴音中更可体会到画中“远”、“澹”、“雅”的境界,深刻体味传统音画殊途同归相得益彰之妙。

6092c6b371d5c37905126405b07b8ce8.jpg

图文来源网络,如侵联删!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复雅古琴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请您把文章分享给更多朋友
关注平台收听未来,查看历史消息分享更多精彩


cf1169dd2fd79db4e6dee9c14840502c.gif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