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北京琴研会《神奇秘谱》六百周年座谈会讲话

[复制链接]
查看9 | 回复0 | 2025-10-14 17: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明朱权的《神奇秘谱》今年刊印整六百年,我想从自己学习过程,聊聊两点体会:

一、窥探唐宋音乐的一扇窗户——更加全面的了解与欣赏中国音乐审美习惯变迁   

46805744eedab819aa631a09ddc36398.jpg


当今音乐教育,总是讲中国传统音乐是五声音阶,西方音乐是七声音阶或十二平均律云云,这是非常片面的。中国在先秦时期有六律六吕的十二律吕之说(见《国语》、《吕氏春秋》),到明代,朱载堉率先创立了十二平均律。      

我们现在所能听到的所谓五声音阶传统音乐,多为明清以来的传统。但明清之前的中国音乐面貌又何处一窥?这刊印600年的《神奇秘谱》便是非常珍贵的活文物。其实历史上留存下来的古谱并不少,在敦煌就有琵琶谱流传。但受限于当时曲项四弦琵琶的性能(当代琵琶六相二十四品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乐器改革后才逐渐定型的),当时的乐谱只有20谱字,所能记录的曲谱较为简单。而古琴作为无品乐器,可以演奏的变化音丰富,通过减字谱记录的信息亦更为丰富。因而在传世古乐谱中,作为古琴谱的《神奇秘谱》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神奇秘谱》刊印时间距明代开国仅57年,考虑曲目创作、流传到收集、刊印的过程,其所收集曲目多为明之前已有曲目,可一窥中国音乐的唐宋遗风。  

如 《旧唐书》、《新唐书》皆有记载——唐高宗时上古琴曲《白雪》已失传,太长吕才依琴中旧曲重造琴歌《白雪》。从《神奇秘谱》的《白雪》曲看,用唱名表示的话,此曲用了1,2,降3,3,4,升4,5,升5,6,降7,7共计十一个,把十二律几乎用到了极致。而且连续泛音会用到不同律制(不同的纯律、三分损益律)下的同音名,以至于无法同时把所有的音都调准(陈长林先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还定制了“三五调合律”)。这种把十二律用到极致的曲子,还有一个先例便是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保存的唐人手抄本《幽兰》(传谱人丘明,南朝至隋初人)。     

对比来看,《神奇秘谱》所记《白雪》曲明显保留了中国音乐唐宋甚至更早的遗韵。在《神奇秘谱》中所记录曲风多样,如《大胡笳》、《小胡笳》中的胡笳声声的异域风情。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在音乐的发展上亦会受到多民族融合影响,通过《神奇秘谱》既让我们得以窥见唐宋及更早阶段中国音乐的丰富面貌,更印证了彼时文化繁荣与多元共生的盛况。


5d12b8fca9a9290142e622284359d753.jpg


二、对待《神奇秘谱》的态度——与古人的一种对话和丰富自己体验的过程

对于打谱,我们容易习惯上打不过去就按照自己对曲调的好恶去理顺古谱,甚至去修改。对于近代的曲谱或许可以这样,因为距离我们时间较近,审美相对趋近,对曲风相对易于理解。对于《神奇秘谱》这样距今已有600年的曲谱,我们可能先要保持我们自己对音乐理解的开放性思维,训练自己重视古谱的每一个谱字,首先要认真倾听和试图理解这位六百岁的老人。对于自认为不顺的地方,不妨先削足适履,保留自己暂时不能理解的地方也不要妄自修改,过段时间回头再看。

当然琴谱刻板和传抄过程难免有错误。对于疑似记录有误的地方,可以通过不同版本对照考证。目前所见《神奇秘谱》刻本和抄本约有七种,其中刻本五种可以归为三个版本系统,分别以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上海图书馆藏本和湖南省图书馆藏本为代表,打谱时可以参考勘误。另外对于其他早期琴谱有相似曲目时,亦可参考勘误。   

9fab8f689d21f98a0c4ba1d2d96e0f1c.jpg

以陈长林先生打谱《白雪》为例,与管平湖先生打谱《白雪》时规整了部分半音不同,陈先生对于原谱各个半音音高进行了保留。初听时,感觉管平湖先生《白雪》更容易接受,陈长林先生的《白雪》则怪怪的,听起来似乎一个有着浓重口音的老者在叨叨念。当我自己学弹陈长林先生版本后,一遍遍的重复抚弹后,渐渐开始觉得这种保留了更丰富历史信息的版本更有味道。就像我从小一直吃北京风味饭菜,随着我后续在四川、广东、江苏等地生活,入乡随俗长期品尝川菜、粤菜、淮扬菜,丰富了我对中国美食丰富性的理解和品鉴能力。我觉得对于艺术体验能力的培养,也一定要有多样性的训练,丰富自己的人生,丰富自己的感觉,这也是艺术生活之本。                                                                                
   王宁
   2025年9月22日

050719822276864a9e6288589c0cd17f.jpg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请您把文章分享给更多朋友
关注平台收听未来,查看历史消息分享更多精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