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长林:短清孤馆忆学琴(续二)

[复制链接]
查看110 | 回复0 | 2025-9-5 13: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者按:  
本文主要回顾陈长林先生退休后十年的“琴事”。退休后,陈先生得以全身心投入到古琴相关的工作和活动中。1992年,为庆祝饶宗颐教授荣任复旦大学顾问,复旦大学中文系特别主持出版了《选堂文史论苑》,并诚邀陈先生赐稿。陈先生在《古琴琴弦直径(密度)概算》一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琴弦概算问题。前文采用“三分损益律”计算,而后文则运用“带有中国特色的纯律”计算,两篇文章所得结论一致。此外,陈先生在多次会议中反复强调,《庄周梦蝶》与《幽兰》均应采用纯律定弦。


短清孤馆忆学琴
一、前言
写完《短清孤馆忆学琴》之后,觉得从1964年到2003年的40年,我的琴学经历中,也有可值得回忆而写下来的事,一方面可作为自己的纪念,另一方面有些事也可作为资料供他人参考。因此又继续写下《短清孤馆忆学琴(续一)》主要回忆1964年1993年(我退休之年)这30年中的“琴事”,现在再写《短清孤馆忆学琴(续二)》主要回忆1993年8月至2003年7月我退休后的10年中的“琴事”。退休后我可以把全部精力投入古琴的工作和活动了。

二、第五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

我退休后参加的第一个古琴活动就是1993年11月由“中国科学与和平周组委会”和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古琴艺术联谊中心”合作、由琴家张铜霞主持的“唐都之光古琴演奏会”。会上由李璠先生演奏《高山》,由我演奏《流水》,我还演奏了《春江花月夜》。后来ChinaDaily(《中国日报》)用英文报道了这个演奏会,并提及我研制出了电脑存储古琴谱系统。台湾高雄的邵元复先生(梅庵派创始人王燕卿先生两位最重要弟子之一邵大苏先生的儿子)阅读了该报道之后,设法找到我的地址,写信给我,非常赞赏我“电脑古琴相结合”的工作。后来我们通了好多次信,当然谈的范围更广一些。可惜以后我没有见到他,邵元复先生就逝世了。他在生病期间就托人交给我他送给我的《增编梅庵琴谱》上下集。我一直珍藏之。我教一些学生弹“梅庵”琴曲如《关山月》、《凤求凰》等,都用该《增编梅庵琴谱》的版本。


三、中国古琴名琴名曲国际鉴赏会
1994年4月1日至5日在北京召开“中国古琴名琴名曲国际鉴赏会”,我也应邀出席。在会上我演奏了《泽畔吟》和《大胡笳》。另外昆曲名家蔡瑶铣演唱我打谱的《胡笳十八拍》,由我伴奏。参加此次会议,给我带来一个极其难得的机会,即看到了故宫宝藏的名琴“九霄环佩”。虽然不允许去弹它,但允许工作人员展示该琴的正、背面,让与会者参观欣赏,已是非常难得的。有几位书画家参加大会助兴。我恭求米南阳先生墨宝,他给我写了“根深叶茂林长翠”把我的名字隐含其中,很是感谢。后来台湾风潮唱片公司出版《中国古琴名家名曲》CD,其中有我弹的《大胡笳》。

四、再谈琴弦概算
为庆祝著名学者香港中文大学饶宗颐教授担任复旦大学顾问教授,复旦大学中文系要主持出版《选堂文史论苑》(饶教授号“选堂”)。饶教授的意见是《论苑》的文章要各学术领域的友人大家一道写。在得知饶教授的建议后,复旦大学中文系邀请我写一篇文章。那时(约在1992年)我本职工作非常忙,真的没时间写新文章,饶教授说用已发表的文章也可以。于是我就打算用我的旧作《古琴琴弦直径(密度)概算》(《传统造弦法》一书的附录),他们也同意了。后来得知《论苑》的其他文章作者如著名的季羡林、李学勤、钱仲联等教授都写了新作,那我是一个晚辈,绝对不能不写新作的。因此,我再忙也挤出时间写成《再谈古琴琴弦直径(密度)概算问题》一文。原来《琴弦概算》是1957年写的,用“三分损益律”进行计算,而新写的《再谈琴弦概算》是用一种“带有中国特色的纯律”来计算,计算结果的结论和《古琴琴弦直径(密度)概算》的一样。《选堂文史论苑》[1]于1994年12月出版了,这是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文史”论著,岂知其中还有一篇关于古琴的文章,而且还是古琴和科技相结合的文章呢。

五、唐诗与古琴
1994年12月9日,我应邀在北京师范大学“五百座”大阶梯教室做“唐诗与古琴”讲座。
五百座位几乎都坐满了。同学们情绪非常热烈,讲座完毕还有不少同学上台问问题、看古琴,并要求我在北师大开“古琴班”,我也同意了。学琴的学生主要是化学系和中文系的。就在化学系借了一个教室。每星期借用一个下午。由于有的同学下午2:00后有专业课。因此约定学琴同学们中午尽快吃饭,争取12:30左右就能来到教室。我就更早吃好午饭,带古琴于12:15前就先来到教室。这样上古琴课的地点和时间就有了。但是琴呢?同学们经济上都有困难,多买不起正规的古琴。我就对她 (他)们说,暂时把“欣赏”和“学本领”分开。先用质量差的练习琴或“平板模拟琴”来学古琴的技法,以后再看各人的经济情况,买正规的琴或好的琴。即“步步登天”,不一定“一步登天”。我借给同学们我自己试制的一张琴(我买了住地附近房屋拆迁而留下的旧柱梁来造琴),一张琴面是平面的琴(也是用旧柱梁来造),两张“平板模拟琴”。有一位同学仿造了一张“平板模拟琴”。这样就有了五张练习用琴。上课时我带去一张正规的琴。就这样, 一个简易的“古琴班”就开办了。同学们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学习得很努力,学了《阳关三叠》、《关山月》等曲。两年后,于1997 年4月22日晚,又在北师大五百座开了一次“古琴音乐会”(主持人崔存明),就不止我一个人演奏,也有刘玉等同学们的演奏和琴歌演唱了。
由于在北师大的“唐诗与古琴讲座”效果很好,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参加听讲的张延红同志和北京台有关部门商量后,邀请我在北京台实况转播地再做一次“唐诗与古琴”专题。但要求不用“讲座”形式,而是与主持人“一问一答”的形式。那天主持人是王东和张延红两人,效果很不错,后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又转播了几次。据说听众反映很不错。
在北师大的“唐诗与古琴”讲座实际是我退休后,除“打谱”、“电脑与古琴”两项研究之外,增添了另外两项研究(“古琴推广”与“古琴教学”)的转折点,很有历史意义。

六、第二次中国古琴艺术国际交流会
1995年7月19日至23日在成都举办了第二次“中国古琴艺术国际交流会”,我应邀出席,并在会上演奏了《庄周梦蝶》。雨果公司就在成都进行录音,我录了《庄周梦蝶》和《春江花月夜》,发表于雨果公司的《琴韵缤纷》CD 中。我演奏并发表《庄周梦蝶》,除了认为该曲有梦幻和蝴蝶飞舞的描写,其内容和曲调都非常好外,还有一个考虑,即该曲不应用“三分损益律”定弦,而是要用一种“带有中国特色的纯律”来定弦(名曲《幽兰》也应该用此法定弦)。假如有人也喜欢此曲也去弹它的话,可能也会发现这个问题。从而对“古琴音律研究”会起一定的促进作用。关于这些,本文还会再谈到。另外,我在会上也简要介绍一下我的文章《再谈古琴琴弦直径(密度)概算问题》,后来该文也登载于大会主办者唐中六先生主编的《草堂琴谱》(2004 年正式出版)。大会期间也有记者来采访,并写出《嫁接古琴与电脑的人》刊登于“四川日报社”主办的《华西都市报》[2]。《福建日报》于1996年5月16日也刊登有类似的文章《游刃于电脑与古琴之间——记陈长林先生》[3]。还有,在1995年7月15日由中国音协民族音乐委员会、北京古琴研究会和台北和真琴社共同举办了“两岸琴心汇京华”音乐会,地点在北京中央芭蕾舞团,愉快地和台湾琴友演奏交流,我弹了《大胡笳》。这次在成都会上又愉快地和台湾琴友见面、演奏交流了。

七、查阜西诞辰100周年纪念
1995年12月25日,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举行“查夷平(阜西)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会暨学术研讨会”,我也应邀参加。我在座谈会上的发言,整理成为《查阜西先生对现代琴学的贡献》一文刊载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4]。该文分“广集资料,系统整辑”、“组织琴社,振奋琴人”、“发掘古谱,提倡琴歌”、“开展教学,培育新手”、“宣传演出,推广普及”、“创办琴刊,交流学术”、“考究音律,全面研究”七个方面来简述查阜西老师的贡献。在纪念音乐会上我琴歌弹唱了当年向查老师学的《慨古吟》。大会之前,已出版了《查阜西琴学文萃》[5]。这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巨著。我以前已经读过查老师的《溲勃集》和《溲勃别集》(油印本),现在再精读这部《查阜西琴学文萃》,真是受益巨大。

八、台北传统艺术季“古调今谈”古琴音乐会

1996年5月27日至6月2日,由“台北市立国乐团”在台北举办“1996年台北传统艺术季——古调今谈”古琴音乐会以及讲座等交流活动。大陆的郑珉中、谢孝苹、梅曰强、李禹贤和我以及香港的唐健垣共六位琴人应邀参加。到台北后,原先已在台湾的丁承运先生也加入一道活动。正式音乐会之前,嘉义方面邀请我们先去演出,用的是“古调今弹”古琴音乐会。可能组织者对“古调今谈”的含义理解得不够。我认为“谈”包含“谈论”、“研究”、“弹奏”,不仅是“弹奏”。而且“谈”有彼此“交谈”含义,有“讲演者、弹奏者”与“听众”“互动”之意,而“弹”只是“单方面”的。我觉得“古调今谈”这四个字取得很好。音乐会分两场进行,而且是“雅集搬上舞台”的方式进行,这样可使“演奏者”彼此之间,“演奏者”与“听众”之间都更加融洽,这实在是一个很好的形式。我演奏了《大胡笳》、《雉朝飞》和《庄周梦蝶》,效果都不错。听众特别喜欢《庄周梦蝶》。我还作了《打谱与琴律漫谈》的讲座,也颇受欢迎。音乐会的组织者郎毓彬先生(台湾著名摄影老前辈郎静山先生的儿子)还邀请我录下《神奇秘谱》的《潇湘水云》,因为不少琴友很喜欢这首曲子。我们还参加了在张清治先生家以及和真琴社举行的雅集。我们还参观了台湾故宫等等。此次全部活动都非常成功,也结识了不少台湾琴友,收获很大,留下难忘的记忆。
活动结束,转道香港回北京。在香港由龙音公司接待,并举办了古琴演奏会,我弹了《神奇秘谱》的《潇湘水云》,听了香港琴友演奏的《塞上鸿》等琴曲,觉得很好。

九、闽江琴韵
香港雨果公司易有伍先生于1995年携带录音设备来北京给谢孝苹先生和我录音。我真是幸运能用谢先生的名琴“纪侯钟”录了《龙朔操》、《大胡笳》、《雉朝飞》、《庄周梦蝶》、《平沙落雁》、《阳关三叠》、《潇湘水云》和《春江花月夜》共八个曲子。前四曲是我打谱(《神奇秘谱》)的曲子。次二曲是闽派代表性曲子。第八曲是我移植的曲子。《潇湘水云》则是《自远堂》谱,基本上是向查阜西老师学的。录音效果基本上满意。雨果公司请饶宗颐教授题了CD的名字“闽江琴韵”和请叶明媚女士写了介绍文章《桃花烂熳雨初晴——闽派琴家陈长林气韵生动的琴艺》。叶女士听了我的录音,就能准确地了解我弹奏的特点和优点,真是非常难得。只是她把我说得太好了,有的地方是我正在努力的方向,还未完全达到呢。CD 封面的照片是易有伍先生在北京颐和园后湖给我拍的,我很满意。
在《闽江琴韵》1996年出版发行之前,谢孝苹先生和我于1995年11月16日在“北京国际艺苑”举办了“纪侯钟音乐会”,由张铜霞女士主持。谢孝苹先生弹 奏《忆故人》、《梅花三弄》、《秋塞吟》、《阳春》和《渔歌》,我弹奏《庄周梦蝶》、《大胡笳》、《阳关三叠》、《潇湘水云》和《春江花月夜》,效果很好,也很有纪念意义。

十、北大古琴讲座
1998年12月2日,我应邀到北京大学做“素质教育讲座”第16讲“古琴讲座”, 由北大学生杨元铮主持。讲座在“电教室”举行, 一百多座位全坐满,两旁走道也都站满听众。原定时间是晚6:30至8:30,后来延长到9:00。讲演结束后,许多同学走上讲台问问题和看琴,时间已过9:30,学校工作人员必须关灯关门,我们就离开教室到走廊,继续解答问题到10:30。部分同学意犹未尽,就和我一起从北大步行到中关村我的家,边走边谈,到家时已11:30了。同学们对我国传统文化和古琴的热情,真给我很大的激励。当晚北大电视台有部分录像,我转录下来,并制成VCD, 这VCD 和讲座照片都是珍贵的纪念品。

640?wx_fmt=png&from=appmsg#imgIndex=0.jpg
1998年12月2日,在北京大学做“素质教育讲座”第16讲“古琴讲座”

这次北大讲座是我扩大古琴讲座范围的一个转折点。后来北京有不少儿童学习古琴而且学得很快很好,我为了增强人们学琴的信心,同时也为了对小琴童的鼓励,至少有7次古琴讲座,每次我都带一位小琴童参加表演(在我介绍“古琴现状”时)。
现将部分讲座介绍如下:
1.2000年5月12日下午,北京大学勺园,“全国电视台和广播电台节目主持人高级充电班”,主持人:苏纲宪。
2.2000年6月3日上午,北京医科大学,中医学会和团委主办,主持人:石云、张静,听众有300多人。
3.2000年9月27日下午,中科专家俱乐部,主持人:中科院研究生院李沛教授,有中科院院士、小琴童王艺(女,10)岁参加。《音乐周报》于2000年11月17日发表中科院软件所陈援先生的报道文章《科技高楼听古琴》[6]。
4.2000年12月9日上午,朗涛艺术中心,主持人:陶岭,小琴童隗琳珏(女,10岁)参加。
5.2001年4月20日下午,中科专家俱乐部,主持人:李沛教授,小琴童肖硕(女,10岁)参加。
6.2001年5月15日晚,清华大学西阶教室,一耽学堂和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团总支、研究生会主办“体认传统系列讲座”第一讲《高山流水——古琴欣赏及漫谈》,主持人:逄飞,小琴童陈石萌(女,6岁)参加。有清华大学学生一百多人并有多名北大学生参加。

640?wx_fmt=png&from=appmsg#imgIndex=1.jpg

2000年6月3日,在北京医科大学作“古琴演奏讲座”
7.2001年7月15日上午,国家图书馆“古琴演奏讲座”,主持人:蔡萍,小琴童杨晓一 (女,10岁)参加。
8.2001年11月30日晚,矿业大学,小琴童蔡晓萌(女,6岁)参加。
9.2002年3月26日晚,北京中医药大学,主持人:邱浩,小琴童崔慧心(女,6 岁)参加。学生听众200多人,香港城市大学周老师有录像。
10.2003年4月17日晚6:30—8:45,北京医科大学(北医28教室),主持人:陈立,一百多人参加。会后十多人问答到9:15。这是“非典”时期,照常举办这次讲座,我和同学听众都没有戴口罩,很有纪念意义。
北大古琴讲座之前,还有一些讲座:
11.1996年11月26日,北大附中,主持人:附中音乐教师周兰,王春红在《音乐生活报》有报道。
12.1997年6月11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二附中“国学班”。

十一、纪念管平湖、张子谦诞辰一百周年
1997年11月30日,在天津举行“纪念管平湖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暨《七弦琴音乐艺术》创刊”的“津、京古琴音乐会”。我应邀出席并演奏了我打谱的《大胡笳》和我移植的《春江花月夜》,以及由昆曲名家傅雪漪先生演唱了我打谱的琴歌《胡笳十八拍》,我用古琴伴奏。
1999年8月19日至21日,在扬州举行“回眸与展望”古琴艺术研讨会暨张子谦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我应邀出席。除了演奏《大胡笳》外,并在“古琴新作品音乐会”上演奏我移植的《二泉映月》,颇受大家欢迎。
某晚,香港琴友谢俊仁先生邀一些琴友和我一道在他的房间弹琴交流,我就做了一个试验。先让一位琴友用通常方法(三分损益法)调好琴弦(正调),大家都来检验一下,确认定音正确无误后,我弹了《神奇秘谱》的《庄周梦蝶》头4句,问大家“琴音准吗?”大家回答“不准”。为什么琴弦定音正确,弹起曲子会感觉琴音不准呢?我把琴弦重新调整一下,还是正调,然后再弹原来的4句。再问大家“琴音准吗?”这时大家都回答“准”。我告诉大家这首《庄周梦蝶》用的音律不应是“三分损益律”,而是一种“带有中国特色的纯律”来定弦,名曲《幽兰》也应该用此法定弦。虽然不能在短时间内把这种音律的原理和应用全面介绍,但是有机会告诉大家一下,是我参加“第二次中国古琴艺术国际交流会”时,就想做的事情。

十二、美国的两场古琴音乐会
我应邀于1999年10月21日在美国俄亥俄州、肯特州立大学音乐学院与世界音乐研究中心                                                                       (Kent State University School of Music and the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World Music) 举办“古琴音乐会”。叶明媚博士作英语介绍并演奏了《平沙落雁》和《醉渔唱晚》,我演奏了《阳关三叠》、《流水》、《广陵散》、《欸乃》、《大胡笳》和《春江花月夜》。原定演出时间是晚上7:30至9:00,我们延到9:30。演出结束后,同学听众纷纷走上舞台看古琴和问问题。叶明媚和我同时回答各种有关问题直到11:30,同学们仍不肯离去。该校负责教授要请我们吃夜宵,不得不停止“学生提问”,而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写一篇“听古琴音乐会的心得体会”。许多听众,包括学生、教师以及从外地特地远道来听者,都说这个音乐会太好了。有人说是“Very very successful”,是双重“very”。
这次听演奏的美国学生对古琴那么热情,真的比得上1998年12月2日参加“北大古琴讲座”的北京大学中国学生,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也给叶明媚博士和我极大的鼓舞,留下难忘的记忆。
1999年10月23日我们又应邀到克里夫兰音乐学院 (Cleveland Institute of Music) 举办“古琴音乐会”。有人对我说:克里夫兰音乐学院是举世闻名的音乐学院,它也比较自负、骄傲,不要轻视。结果在克里夫兰音乐学院的“古琴音乐会”也非常成功,也给我们留下难忘的记忆。

十三、中日琴学交流会
日本东洋琴学研究所要和浙江省艺术研究所合作在杭州召开小型的“东皋禅师学术研讨会”。东洋琴学研究所副所长稗田浩雄先生出差北京时,特地和我见面,邀请我参加,我欣然接受邀请。之后稗田先生又托小野美纪子和栂尾亮子来见我,交给我往返北京和杭州的旅费。
我收集了不少有关“东皋”琴谱的资料加以归纳分析,并从其中选择了《渔樵问答》一曲作为重点加以探索。据《存见古琴曲谱辑览》总表,可知在编写《辑览》时的统计,《渔樵问答》有36种版本。除了《琴曲集成》外,我又到中央音乐学院的 “查阜西先生纪念馆”处共查得另外6种版本,应共有42种版本可查。我已查到了35 种版本,估计已可看出《渔樵问答》的源流。并查出“东皋”琴谱(清康熙年间,1676年)的《渔樵问答》完全采用杨抡《太古遗音》(明万历年间,1609年)的谱子(包括曲谱和歌词)。对比其他版本,我觉得“东皋”(也即杨抡《太古遗音》)的 《渔樵问答》版本是相当好的,并有“民间音乐”的“意味”。因而,把此曲“打”了出来。我写成《东皋琴谱初探(之一)》一文,包括详细的“《渔樵问答》源流一览表”及该《渔樵问答》的部分“减字谱简谱的对照谱”。
后来浙江省艺术研究所又邀请不少琴人与会,把研讨的内容扩大,将原来的“东皋禅师学术研讨会”更名为“中日琴学交流会”,于2000年11月3日至5日在杭州召开。 我在会上宣讲了《<东皋琴谱〉初探(之一)》,并演奏了“东皋”的《渔樵问答》。
之前,我曾把《和文注音琴谱》(东皋琴谱抄本之一)中的日文请教几位熟识日文的朋友,他都看不懂,以为那是日本的“古文”。在这次会上听山寺三知先生的介绍,才知道原来那“注音”是“中文发音”用日语来“注音”的。这是我参加这次 “交流会”的一大收获。这次“交流会”的交流文章发表于《尺八古琴考》[7]。由于编排有困难,我的《初探》不能附有“《渔樵问答》源流一览表”及该《渔樵问答》的部分“减字谱简谱的对照谱”,实甚遗憾。

十四、电脑专家古琴心与琴心琴韵
1998年12月2日,我在北京大学做“古琴讲座”后,1998年12月9日苏纲宪先生就约我拍我的古琴电视片,取名为“1+1>2”。我对这个名字非常满意。“1+1”就是“科学加艺术”、“电脑加古琴”,加的结果不只是“2”而是“>2”。电视片制作得很顺利,即将完成并播出了。可是正值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受美国导弹袭击,电视台在那段时间应播放爱国主义更强烈的节目,而不宜播放“1+1>2”了。2000 年5月12日下午,在北京大学举办“全国电视台和广播电台节目主持人高级充电班”,我应邀做“古琴讲座”(紧接在赵忠祥先生的讲座后),主持人也正是苏纲宪先生。这次“古琴讲座”很成功,各地电视台和广播电台节目主持人的学员(包括福州来的陈可)都很感兴趣。当苏纲宪先生提及“1+1>2”时,不少学员都说那时不能播出,现在再播好了。苏先生接受大家的意见,积极想办法,终于在2000年6月2日由中央电视台播出《电脑专家古琴心》。名字不如“1+1>2”,播出时间长度也短于先前的计划,但效果还可以,我录了录像带并转成VCD,也是很有纪念意义。
为了落实《电脑专家古琴心》播出时间,我打电话给中央电视台联系。电视台工作人员问我的身份,我说是“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工作人员说:“那您就是那‘电脑专家’了,‘古琴心’又是谁呢?”她以为是两个人,孰知“电脑专家”和“古琴心”是同一个人、是我呢?!
河北电视台的赵勇民先生也参加过“1+1>2”的工作,在他努力促进下,河北电视台也来北京给我拍摄专题片《琴心琴韵》,2001年5月30日晚在河北电视台“人物”栏目播出,约15分钟。后来赵勇民送给我录像的光盘。

十五、全国第四届古琴打谱会
2001年8月19日至26日,在江苏常熟召开“全国第四届古琴打谱会暨国际琴学研讨会”,我应邀出席。大会要求参加打谱交流的琴曲要多于两首,而这两曲的要求是:1.从《关雎》、《修禊吟》、《山中思友人》和《离骚》(各种版本都可)四曲中选;或2.应是《神奇秘谱》、《风宣玄品》、《西麓堂琴统》或《大还阁琴谱》四部重要琴谱中的任何曲子。我想既符合1又符合2的应是最好的。因此我选了《西麓堂琴统》的《离骚》、《关雎》、《修禊吟》、《春思》和《神奇秘谱》的《离骚》、《山中思友人》,一共六首琴曲。实际去弹奏交流的只有《西麓堂琴统》的《离骚》和《春思》两曲,颇得与会者认可,大家还特别喜欢《春思》。的确《春思》比较清新、流畅、节奏性强,似是古代民间歌舞曲。我自己则觉得《离骚》的档次是高于《春思》的。《西麓堂琴统》的《离骚》的开头部分似不及《神奇秘谱》的,但后半部“慷慨激昂”很有特色,似强过《神奇秘谱》。另外,我虽然没参加《关雎》的交流,但对《西麓堂琴统》的《关雎》是打过谱的。它用的是“正调”,但其第七弦的散音为“徵”(5),而不是通常的“羽”(6),很有特色。我还和厦门大学音乐教授周畅先生共同主持了一个座谈会,并和一些琴友个别交换意见。总之,我觉得这次“全国第四 届古琴打谱会”开得很成功。

十六、中国琴会成立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简称“中国琴会”,该会于2001年11月 20日在人民大会堂宣告成立,我应聘为常务理事,参加了成立大会,并在音乐会中演奏了《春思》。“中国琴会”成立后,举办了多次活动。计有:
1.2002年3月23日上午,“高山流水会知音——扬州文化名宿刘少椿古琴艺术纪念会”(人民大会堂)。
2.2002年3月23日下午,“南北琴人演奏会”(国家图书馆)。
3.2002年7月20日至21 日、26日至27日,“丹凤雅韵——北京古琴文化节”(保利剧院)。
以上三次活动,我都参加了。
4.2002年8月12日至17日,在八达岭“阳光假日饭店”文化部举办“全国青少年艺术大赛——第一届民族器乐独奏比赛”,其中古琴组比赛由中国琴会承办。5位复赛和决赛评委为吴钊、李祥霆、龚一、丁承运和我。
5.2004年8月22日至27日,在“北京科大会议中心”举办“2004全国古琴大赛暨全国古琴艺术研讨会”,也由中国琴会主办。五位复赛和决赛评委也是吴钊、李祥霆、龚一、丁承运和我。

十七、网上古琴音乐会
2002年7月9日上午10:00—11:40,人民网举办“网上古琴音乐会”,我应邀参加。第一个节目是我弹《春思》,因时间关系,我只弹3分钟的节本。在会上结识了美国琴友,美国某大学网络教授毕克礼先生 (Jim Binkley)。后来他和我不时通电子邮件交流。他主要是学“梅庵琴派”的,但他办的个人网站却用了“与古斋”的名字,并已把闽派经典著作《与古斋琴谱》的一大部分翻译成英文,甚可钦佩。当天我还在网络上回答观、听众关于“闽派”、“电脑印谱”等问题。不久《人民日报(海外版)》也在第一版登此“网上古琴音乐会”的消息,令人振奋。此“网上古琴音乐会”曾长期保留在“人民网”上,人们可随时收看。

十八、古琴电脑系统的改进
1993年,我退休后可以把全部精力投入古琴的工作和活动了。首先要做的事是打谱,主要选《神奇秘谱》的曲子。1998年1月,我购置了个人台式电脑,从此除了打谱外,我就可以把在美国研制的古琴电脑系统移植到个人电脑并加以改进了。我自学了C语言,用Turbo C 2.0来编QPS 程序,达到原来在美国VAX小型机的功能,进而提出一种“电脑辅助打谱”的设想,先编制一个“琴谱音高显示”软件。把“编码谱”输入电脑,由电脑提示人工输入古琴1弦至7弦的音高,例如《阳关三叠》为“2356123”,《忆故人》为“1245612”,则电脑可显示出横排的“减字谱”和音高的对照谱。我还编制了一个“音乐读写” (MURW)  程序,“写”为“录音”,“读”为“播放”。在电脑键盘上设定4排按键,每排7个按键,分别为4个“8度”的“1234567”音高。当进行“写”操作时,可人工挑选“调高” (C 、♯C 、D 、♭E 、E 、F 、♯F 、G 、♯G、 A、♭B、B中之一),然后像弹“电子琴”那样在“4排按键”上进行弹奏,电脑一边显示即时音高,并把“音高”和“音长(时值)”记录下来。当进行“读”操作时,电脑可播放原先录下的乐句或乐曲。这样就可以比较不同的节奏处理方案。由于电脑可运行多道程序,显示器可同时显示“对照谱”和 “MURW”画面,因此可用闽派“依永和声”方法进行“电脑辅助打谱”了。

十九、香港城市大学(一)
应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邀请,我于2002年9月至11月到该学院进行“电脑与古琴”的合作研究,由学院的周旋捷老师任课题负责人,编程等具体工作则完全由我承担。我们要从琴谱图像发展到古琴音响的研究。我原来用的Turbo C 编程,只适用于 DOS系统,而新型电脑已不用DOS,而且Turbo C没有音响处理功能。因此我必须自学 Visual C++来编Windows程序。我是硬件出身,要短期完成的难度很大。而“中国文化中心”已安排我的三次讲座:1. “古琴艺术简介”,9月25日;2. “琴艺继承与发展、 电脑与古琴”,9月27日;3. “古琴音乐赏析”,10月2日。这1、3和2的前一半,对我来说都很容易,2的后一半只介绍以前的成果,也很容易。但以有“到创意媒体学院后的新成果”为佳。经我加紧努力,终于在9月24日前已初步完成用Visual C++6.0编写的“电脑演奏古琴曲”程序,在9月27日讲座上进行讲解和演示。
第一次讲座的听众很多,场内坐满,还有听众在场外收看转播。第二次讲座也基本满座。第三次的“古琴音乐赏析”实际上是一个带讲解的“古琴音乐会”,剧场也是满座,听众情绪很高。三次讲座都非常成功。10月3日我又应邀作为“文化超现代”节目嘉宾,在香港电台和主持人交谈并实况播出。的确,古琴是中国传统文化,也是“超现代”的呢!
“电脑演奏古琴曲”是把“古琴曲”分解成为“音元”序列存在电脑“音库”中,可用键盘手工操作或用程序从“音库”调出各“音元”串起来发音,这是“MIDI古琴”的基础实验,也是用VisualC++编程的检验。有此基础,我就在10月15日前完成了一种初步的小型MIDI古琴,可用电脑键盘(或鼠标操作)控制古琴音调和音色并用电脑少量键盘进行模拟演奏了。操作“MIDI古琴”时,电脑显示一组键盘图像,分三部分:1.音调控制,可选择古琴常用的5个调,正调(F)、紧五(♭B)、紧二五七(♭E)、慢三(C)和慢一三六(G);2.音色控制,可选择“散音”、“泛音”、“按音”和“带绰的按音”;3.音高控制,有四排键(8度分配)每排7键,相当于“简谱”的“1234567”。

二十、MIDI 古琴演示
“亚洲及太平洋多媒体艺术节”(MAAP)于2002年10月20日起在北京举行,在此艺术节期间,我们应中央美术学院“摄影与数码媒体工作室”邀请,于10月24日下午在中央美院作“MIDI 古琴”演示,并介绍电脑编码存储古琴谱并复原显示。
这次演示深受与会者欢迎,非常成功。《人民日报》网站“人民网”在10月24日和25日以“MIDI古琴演奏——科学与艺术的创新结合”为题进行报道,认为“MIDI古琴是电脑科技与中国优秀传统音乐艺术相结合的初步研究实践,并具深远的发展前景,对中国古琴文化的保护将起到推动作用”[8]。之后又应邀于10月25日晚在“怡青泉”茶艺馆和10月26日在“北京少年宫”给一些古琴和电脑爱好者和学习古琴的少年儿童和家长演示 “MIDI古琴”(我很希望小琴童们也能喜欢现代科技、喜欢电脑),也是非常成功。我和课题负责人周旋捷老师于10月18日下午乘火车由港来京,28日下午返抵香港。在北京时,除参加MAAP部分活动及上述“MIDI古琴”演示外,也于10月22日参加“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并在会上发言、深受大家赞同。10月24日我们还拜访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 北京办事处”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员Moukala先生,我们向他介绍了我们所做 “MIDI古琴”等工作。Moukala先生认为我们的工作很重要,对保护和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很有益处,建议我们参加即将举行的“国际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研讨会”。总之,我们总共花了十天时间出差北京,而收获是巨大的。

二十一、香港城市大学(二)
在北京演示MIDI古琴回香港后,我又马不停蹄地进一步工作,终于完成了“古 琴谱的电脑奏乐”的初步程序。程序执行时,电脑屏幕可显示6个“音调选择”键, 即♭E (紧二五七)、♭B (紧五)、 F  (正调)、C [1] (慢三)、G (慢 一 三六)和C [2] (借正调弹慢三);另有2个“琴谱输入”键,一为输入“无节奏符号的”减字谱,则奏乐时各音“音长”相等。另一为输入"有节奏符号的”减字谱,则奏乐时各音“音长”按规定的节奏确定。我们先用七种“节奏符号”。输入的减字谱(有或无“节奏符号”)显示在屏幕中间位置。我们用《梅花三弄》片段作为初步的谱例。我于2002 年11月27日在创意媒体学院用英语作《古琴谱的电脑识别与MIDI古琴》的工作报告[9],听讲者有本学院有关师生,也有外单位的。他们对报告都很感兴趣并热烈提问,我都给予满意的回答。
工作室规定早上7:30才自动开灯,8:00才开门,人员进入要“刷卡”。为了支持我的工作,破例给我钥匙,我经常于早6:30就开门进入,用自己的台灯照明。学校食堂从早7:00至晚8:00都可用餐,因此我都趁人少时去用餐,以节省排队时间。 我每天都工作10小时以上,周末也工作。在香港3个月只参加过11月的一次“德愔琴社”雅集,我爱人以旅游身份来港十天,除了在回京前应邀和她一道参加城市大学张校长家和创意媒体学院院长家的晚宴聚会,以及有一次和她到香港胜地游览, 一次和她到某工厂参观外,都没有时间陪她,而由周老师陪她观光。10月29日下午我和爱人乘火车离港返京,而上午11时还在和周老师交接文件资料。
我是8月30日到城市大学报到,9月2日由学院同事们帮助装电脑,9月3日下午正式开始工作,出差北京花了10天,所以在香港的有效工作时间(包括周末及假日)共77天。工作是非常紧张的,好在身体还可以对付(虽已年过七十)。
来香港工作一定要“公派”,而已退休人员是不能“公派”的,在领导的支持下, 中科院计算所又在我退休九年后“返聘”了我,我衷心感激各级领导的支持,也非常感谢几位具体工作同志(如人事处的赵雅玲,科技处的王玉杰、彭明芹等),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我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

二十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抢救与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2年12月8日至11日,在北京召开“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抢救与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周旋捷老师和我参加并在大会上由周老师用英语报告了我们的文章《用数码科技艺术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Using digital art and technology to preserve,promote,and develop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10],我进行当场电脑演示。在大会上演示的只有少林寺的“少林武功”和我的“数码科技艺术”。演示内容包括:
1.古琴减字谱的电脑输入与复原显示(以《忆故人》为例);2.MIDI古琴;3.古琴谱的电脑模拟奏乐(以《梅花三弄》片段为例)。不少的与会者对我们的报告和演示都很感兴趣。1980年,我到美国进行电脑研究,两年后在华盛顿的国际会议上演示我编制的“软件”POLISH77,而这一次在香港进行电脑古琴研究只三个月,就能初步完成把古琴编码减字谱输入电脑,电脑就能模拟演奏古琴音色和指法的琴曲以及MIDI古琴这两项“世界首创而有特色”的成果,并在北京的国际会议上演示我的“软件”。我感到非常高兴 。
大会之后,于2002年12月20日我又在“中科专家俱乐部”做了演示。那天大雪,八十多岁的老琴家陈阅聪先生仍远道来听,真令人感动。会后由李月菊女士送他回到家。回北京后,我继续把原来用Turbo C编(只能用于DOS) 的程序升级为用 Visual C++6.0来编Windows程序,让QPS功能又前进了一大步。

二十三、 指导古琴研究生
2001年,西安音乐学院就聘请我担任研究生导师。该校的古琴教师李村要攻读“作曲”和“中国琴学”的“双专业”硕士学位。“作曲”导师由本校教授担任,“中国琴学”导师就聘请我担任。大家商量好论文题目为《琴曲<碣石调· 幽兰>的乐曲分析》。李村有很好的“作曲”基础,对《幽兰》的乐曲分析应能胜任,但她原来对《幽兰》音律的认识还不大够。我很赞同这个论文题目。1995年,我介绍《庄周梦蝶》时,就想介绍《幽兰》的调弦法应和《神奇秘谱·庄周梦蝶》的调弦法一样,这次应作为“指导”的重点之一。2003年6月完成论文答辩,7月8日李村获得“作曲”和“中国琴学”的“双专业”硕士学位。一方面我为李村高兴,另一方面也为自己高兴。1993年我退休,当时我带的两个硕士研究生才开始入学,不得不转给他人指导,2003年7月正是我退休十周年的时候,又有一个我新带的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而且不是计算机而是“中国琴学”的。我告诉李村做学问是一辈子的事,而且有关《幽兰》的问题还很多,希望她继续努力,有的问题可以继续交流 。

二十四、在《北京琴讯》发表的文

1956年我刚来北京时,北京古琴研究会的会址在东单无量大人胡同溥雪斋先生家,每周一次雅集。1957年琴会买了厂桥兴化寺街房子(花1万元,当时的1万元已是一个大的数字,听说是周恩来总理特批的),条件好多了,还是每周一次雅集。“文革”时,兴化寺街房子被侵占,“文革”后仍不能交还。琴会恢复活动后,不定期雅集在吴景略先生家(中央音乐学院)。1987年吴先生去世后,大约1991年,每月一次雅集在李璠先生家,后来改为单、双月分别在李璠先生和谢孝苹先生家,每月一次雅集。1995年,琴会借用沙滩“全国工商联”(后改在“北京音乐厅”)每月一次雅集。 雅集前半部分为讲座,后半部分为琴曲交流。约定琴会正、副会长和理事轮流主持雅集并做“学术报告”,而且把“报告文章”发表在当期《北京琴讯》上。开始时,我完全执行规定。所发表的文章如下表:

640?wx_fmt=png&from=appmsg#imgIndex=2.jpg

但是多数人没有执行规定,我的积极性也就降低了,只在2001年2、3、4、5月即第70、71、72、73期转载了我过去的文章《再谈古琴琴弦直径(密度)概算问题》[11]。出《北京琴讯》工作量很大,都靠徐圭玲女士操办,她不辞劳苦的精神真令人钦佩。后来《北京琴讯》不定期出版到第90期(2003年12月),再后来将怎么样?待思考。

二十五、后语

这篇《续二》主要回忆1993年8月至2003年7月我退休后10年中的“琴事”。 退休后我可以把全部精力投入古琴的工作和活动了,主要的有:

(一)打谱、移植
“打谱”是我退休后的最主要的工作,退休后的10年中,我大约“打”有35首以上的琴曲,使我打谱的数目到达57首。主要的有《胡笳十八拍》(琴歌)、《大胡笳》、《庄周梦蝶》、《白雪》、《离骚》、《龙朔操》、《短清》、《雉朝飞》、《乌夜啼》、 《列子御风》、《神化引》、《古风操》、《楚歌》、《潇湘水云》(《神奇秘谱》)、《小胡笳》、《凤求凰》、《春思》、《渔歌》、《渔樵问答》(《东皋琴谱》)、《色空诀》等。我打谱的目标是67曲,这是现在存见古琴曲名的1/10。我是从1946年开始学琴的,平均成每年打一曲,到2003年,弹琴57年,也打了57曲,以后每年至少打一曲。至于移植,这10年中我又移植了《二泉映月》、《化蝶》和《茉莉花》,共达到5曲。

(二)电脑与古琴
电脑在古琴上的应用是我第二个主要工作。这10年中把在美国的QPS 成果移植到个人电脑并加以改进,从琴谱图像发展到古琴音响的研究,设计完成了小型 MIDI古琴和初步的“古琴谱的电脑模拟奏乐”系统。

(三)会议交流、推广普及
10年中参加的交流会议主要有1996年的“台北传统艺术季古琴音乐会”、 1999 年的美国两场古琴音乐会和2001年的“全国第四届古琴打谱会”。推广普及工作是从1994年在北师大的“唐诗与古琴”讲座开始,而1998年在北大的古琴讲座是又一个重要转折点。10年中我做了十多次古琴演奏讲座,为古琴的普及推广做了努力。

(四)文章、音响
这10年中我写了十几篇琴学文章,这样我的琴学文章数达到20篇。还出版了我的专辑CD《闽江琴韵》。《音响世界》第48期的编辑部文章《闽江琴韵》[12]介绍我时说:“他从事古琴演奏只是业余,他的专业却是计算技术研究。或许是受专业影响, 陈长林的演奏听来深沉而严谨,清奇高远,幽幽古风俨然其中。”其他地方可能是对我过高的评价,不过“严谨”却是我的特点。特别“打谱”是科学和艺术相结合的,有的节奏有在一定的框架下灵活变动的“艺术性”,而框架本身应是“科学性”的。

(五)教学及研究生培养
除在北师大和中关村开古琴班外,自1983年以来,我还教了其他二十多名古琴学生。
1993年,我应邀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崔宪的“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委员,10年后于2003年我本人指导的西安音乐学院的研究生李村获得硕士学位。1993年我退休时,我带的两个硕士研究生才开始入学,不得不转给他人指导,2003年7月正是我退休十周年的时候,又有一个我新带的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而且还不是计算机而是“中国琴学”的,这也是一件有“标志性”意义的事。
1995年我参加第二次“中国古琴艺术国际交流会”时,曾接受记者采访,有记者问我是否弹琴很愉快?我说是的,但不仅仅是弹琴愉快,当完成一件古琴工作,就像完成一件科研任务一样,感到更愉快。
这10年中,我努力完成了如上五个方面的古琴工作,不仅为了愉快,而是有责任感的呢。
2007年于北京

原载《陈长林琴学文集》(增订版),
文化艺术出版社2017年版。


[1]陈长林:《再谈古琴琴弦直径(密度)概算问题》,见复旦大学中文系编《选堂文史论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376—386页。
[2]杨莉:《嫁接古琴与电脑的人》,《华西都市报》1995年7月26日。
[3]王风:《游刃于电脑与古琴之间——记陈长林先生》,《福建日报》1996年5月16日。
[4]陈长林:《查阜西先生对现代琴学的贡献》,《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第20—21页。
[5]黄旭东、伊鸿书等编:《查阜西琴学文萃》,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5年。
[6]陈援:《科技高楼听古琴》,《音乐周报》2000年11月17日。
[7]陈长林:《东皋琴谱初探(之一)》,见黄大同主编《尺八古琴考》,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第163—167页。
[8]常红:《MIDI古琴演奏 科学与艺术的创新结合》,“人民网”2002年10月24、25日。
[9]陈长林、周旋捷:《古琴谱的电脑识别与MIDI古琴》,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研究工作报告”,2002年11月27日。
[10]周旋捷、陈长林:《用数码科技艺术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见中国艺术研究院编《“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抢救与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年,第74页; Shuen-git Chow, Chen Changlin:“Using digital art and technology to preserve,promote,and develop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afeguard&Preservationof the Oral &Intangible Heritage of Humanity,pp.176—177.Proceedings,2002.12,Beijing。
[11]陈长林:《再谈古琴琴弦直径(密度)概算问题》,见复旦大学中文系编《选堂文史论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376—386页。[12]编辑部:《<闽江琴韵>介绍》,《音响世界》1996年10月第48期,第79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